2021/8/9

高雄晨光扶輪社 專題演講:美中貿易、疫情與兩岸經貿互動 主 講 人:中華經濟研究院 劉孟俊所長 2021.08.04.

 

高雄晨光扶輪社

專題演講:美中貿易、疫情與兩岸經貿互動

人:中華經濟研究院 劉孟俊所長            2021.08.04.

 

疫情爆發後,全球供應鏈出現新發展趨勢

•強調供應鏈安全與去中國化。

•各國試圖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中國穩定跨國供應鏈的作為

•「十四五」規劃:推動「雙循環」與新基建。

•強化對外貿易制裁等工具。

中國2020年率先復甦將持續強勁成長

各國開打疫苗讓新冠疫情有望緩解,但也不確定因素:預期通膨和公債殖利率飆升的等影響。

IMFOECD2021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分別上調至6%7/27預測)與5.8%5/31預測)。

中國第2GDP成長7.9

•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715日公布,2021年第2GDP比上年同期增長7.9%。工業生産保持強勁,但風險因素是資源價格走高,如果企業盈利成長不足,恐影響下半年的設備投資和個人消費。

中國第2季進出口均創新高,對美出口強勁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713日發佈的第2季貿易統計顯示,進出口均創出歷史新高。對最大貿易夥伴國美國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長23%,表現強勁。

 

美中競爭恐分裂全球科技行業

•近年美中持續的貿易戰、科技戰等競爭,有可能分裂全球科技行業,東協國家正在倡導數位整合。

•美國有意尋求新貿易機會,推動數位貿易協議,結合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紐澳、新加坡,作為重返亞洲及抑制中國大陸在亞太影響力。

 

用戶逾百萬的中國大陸企業境外上市須審查

•中國大陸網信辦於710日公布《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修訂草案,擬要求掌握超過一百萬用戶個資的企業赴海外上市,須申報審查。

 

疫情後全球產業供應鏈趨勢~

 

經貿格局轉變:全球化轉向區域化

•全球產業版圖搬遷

•新冠疫情漸趨穩定,各國開始著眼布局後疫情時代政策。

•疫情爆發後,各國政策轉向強化「本國利益優先」,弱化國際組織等多邊體制。

 

強調供應鏈安全性與去中國化

各國重新調整關鍵產業供應鏈:

•美中貿易戰升高全球供應鏈的不確定與風險,並擴大轉單效應。

•新冠疫情導致供應鏈斷鏈,除加速企業進行產能分散的布局外,還包括須衡量政治因素的新國際經濟分工原則。

•西方國家預期將優先加速醫藥及各種戰略產業回流,並透過稅收獎勵、優先採購和其他長期政策,降低現行全球化漏洞為國家利益帶來的風險。

 

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與中國脫鉤成為趨勢

兩方面考量:

•美中對立常態化,中國經濟成長受嚴重衝擊,而且恐陷入嚴重的債務與金融風險。

•疫情導致中國工業產出中斷嚴重衝擊全球產能,突顯各國供應鏈過度依賴中國的產能問題。

 

突顯供應鏈安全與強韌的重要性

•韓國貿易投資促進局調查顯示,全球價值鏈在中國、北美和拉丁美洲迅速調整。

 

中國穩定產業供應鏈與科技戰略回應~

人口紅利(有生產力的人口)消失和城鎮化對擴張內需的意涵。

•未來人口持續下滑,但預期城市化發酵,預期城市的馬太效應更加凸顯。

•中小型城市不易吸收新居民,區域不平衡發展將更加嚴重。

 

推動「內外雙循環」:主打內需和科技牌

發揮內需潛力,聯通國內外市場:

•習近平於20205月提出「雙循環」戰略,欲透過強化國內經濟大循環,增強經濟發展韌性,以國內需求支撐國內與國際經濟循環。

•「雙循環」戰略於中共19屆「五中全會」公報再次提出,強調要運用國內市場的優勢,推動貿易與投資;並透過「一帶一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

以內循環帶動供應鏈發展與經濟成長

中國大陸加速推動新型城鎮化:

•在未來20年內,將以每年1%的速度開展城市化進程,約有3億人成為新的消費者,進入「所得-消費」的循環中。

•「十四五」期間加速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集約、智能、綠色、低碳),進而催化新的投資機會。

 

推動新基建:力求科技自主

擴大投資:

•新基建 ( 20203月底提出「新基建發展白皮書」,預計至2025年新基建投資10兆人民幣)

•放寬外商投資。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準:

•「新基建」聚焦AI5G、大數據、半導體等高科技與產業鏈。

中國為強化「中國製造2025」:

•在特定產業(如半導體)更企圖建構在中國的「全產業鏈」。

強化國安與對外開放、資本市場改革並重

強化經濟安全&持續對外開放與資本市場改革

 

「十四五」以「新型舉國體制」強化科技力量

•聚焦發展攸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域的基礎核心領域企業,將扮演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科技自。

主創新的重要角色,尤其在科技發展的前沿領域,也加劇「國進民退」現象。

 

中國發展量子科技成就

中國在整體量子技術專利數上具有優勢。

中國在通訊與加密領域佔優勢,美國在量子電腦領域佔優勢。

台灣的選擇:

•回應對岸的挑戰,關注資安缺口:量子電腦運算技術容易破解當前的演算法加密。「生成對抗網絡」問題常用於製造假新聞,達到擾亂社會與政治等效果。

•台灣可延續在半導體領域的優勢。

中國扶植獨角獸企業崛起

•中國獨角獸企業快速崛起

•獨享龐大的國內市場成為其優勢

•集中運用數位科技業務或與機構投資背景相關

•活力的創業氛圍

中國優勢企業競爭全球市場

•新入榜陸企以基建、能資源居多: 20208家新入榜陸企:上海建工,深圳投資控股,盛虹,山東鋼鐵,上海醫藥,廣西投資,中國核工業和中煤能源。

•陸企較以規模擴張為目標:中國企業獲利水準偏低,2019年上榜中國大陸企業124家平均利潤不到36億美元,約為美國企業(70億美元)的一半,低於全球500家大公司平均利潤41億美元,突顯陸企行業特性。

 

深圳「中國矽谷」

深圳階段式轉型,從加工、製造、創造到創新

深圳的轉型亮點在於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創新模式

臺灣關注深圳的國際科創合作能量

 

深圳為中國科技轉型亮點

深圳知名跨國企業:

•華為在通信基地台領域佔有全球3成以上的市占率,排在世界首位,202046月的智慧手機供貨量也排在世界首位。

•騰訊控股正在向開發《堡壘之夜》的美國Epic Games等世界遊戲開發公司及金融科技企業積極出資。

•無人機開發企業大疆在美日等先進市場獲取高份額。

結論:臺灣的挑戰與契機

國際對中政策觀察:

美國持續施壓,由於美中在貿易、科技、人權方面的立場迴異,雙方的競爭關係將長期持續。

習近平與拜登或將於10月的G20峰會會面,雙方是否藉此機會改善關係,是短期的觀察重點。

歐盟雖然在人權方面支持美國立場,但其仍看重中國大陸市場,維持其對中政策不被美國制約。

雙方解除針對彼此官員的制裁,可視為關係好轉的前提。

中國大陸制定的《香港國安法》令英國感到不滿。對中國大陸的政策走向緊縮和強硬。

減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強化陸資投資審查,可看出英國對中政策的轉變

雖然日本對中政策和美國同步程度提高,但大陸市場對日本仍深具利益,會盡量維持雙邊關係。

東京奧運後日本如何對美國抵制2022北京冬奧表態,將成為對中政策的風向球。

韓國面臨情勢與日本類似,中國大陸是難以放棄的市場,然而在國防安全上受制於美國。

文在寅持續改善對中關係,但明年總統大選將至(不能連任),選後對中政策充滿不確定性。

澳洲與中國大陸雙邊關係急轉直下,中國大陸對澳洲煤碳、葡萄酒等產品展開制裁。

澳洲已取消維多利亞州「一帶一路」協議、加入四方安全對話,與美國對中政策持續趨近。

 

臺灣產業與企業面對陸企挑戰的壓力

預期中國將加強整合在陸臺外資的供應鏈

引導在陸臺外商的營運重心轉向開發當地市場

高科技人才恐成為新一波挖角目標

 

陸資併購在陸臺商科技供應鏈

•多種原因致使在陸科技台商與陸商資本合作,其相關影響包括台商的管理know-how移轉當地。

(對應美中貿易戰、為擴大在陸市場經營、因應陸方反壟斷與外匯管制)

 

預判中國轉變長期出口導向的外貿易路線

•人民幣升值帶動新台幣,可能影響台灣產業出口競爭力

•在陸台商將多著眼當地內需市場,而海外臺商區域布局將更多元化。對應「因應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可以國內學研能量協助海外臺商轉型升級,強化與我國產業鏈結。

 

須提升產業供應鏈的強韌性

供應鏈強韌化與推動產業升級:

•打造垂直整合產業聚落,避免斷鏈風險,並利用群聚的市場規模,形成產業創新能力

•同時促進臺商回流結合協助產業升級與吸引國際人才來臺

強化技術自主與研發能力:

•深化臺美多元合作,加深雙邊產業科技連結,設置防火牆避免陷入美中爭端。

•強化臺灣企業掌握國際與中國大陸經貿法規等新貿易制裁工具,避免企業誤觸相關法規紅線

對臺商機會及挑戰:

•短期:疫情或加速臺商產線回流,亦導致歐美訂單減少,中小企業面臨嚴峻挑戰。

•中期:基於臺商重新布局產線,供應鏈將更加朝自主可控發展,以產品配合智慧製造,或再次啟動MIT時代。

 

採取多元化經貿布局策略

國際情勢驅動在陸臺商前進新南向:

•亞太供應鏈持續調整: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美國對陸加徵關稅與技術管制等,在陸台外資(特別是科技廠商)有遷出供應鏈的壓力,並將形成產線分流管理的模式,以供應美、中市場。

•外移臺商面臨轉型升級的挑戰,需克服供應鏈問題衍生的新增成本,但亦可接取當地市場商機。

•輔導當地與遷徙臺商轉型升級,均有助於臺灣產業掌握當地市場,進而鏈結新南向地區。

中國製造業經營環境惡化:

•疫情後,各國均體認到供應鏈自主安全的重要性,避免過度集中於單一市場。

•中國近年經營環境轉變,內部產業升級壓力提升,已逐步將勞力密集、資本支出大、附加價值低或高汙染的產業外移。

•中國人口快速老齡化,年輕人力多不願投入傳統製造業,使得大型製造業在陸生產日益困難。

 

掌握RCEP加速供應鏈再布局契機

RCEP已為當前全球最大自貿區:

RCEP20201115日完成簽署,成員國橫跨亞太15個國家且多為發展中國家,區域GDP等經濟總量約達全球26%以上。

臺外商將加速從中國遷往東協等國:

•未來RCEP生效後,預期會加速台外商自中國遷出至東協等相對低成本地區生產,再利用關稅優惠回銷中國。

•近年東協吸收臺、日、韓投資金額日益增加,已超過臺日韓對中國的投資規模。東協得益於臺日韓的大量投資與技術挹注,得以快速提升其製造業聚落效益,同時能運用人口紅利形成競爭優勢。

強化臺商輔導政策與新南向地區鏈結:

•打造經貿運籌基地:協助臺商建構東協倉儲、展示中心,以及供應商/通路商的平台,突破行銷障礙。

•企業結盟:輔導中小企業臺商與區域型製造夥伴結盟,或是成為下游客戶的關鍵區域型供應商。

•協助轉型升級:輔導海外臺商轉型,掌握地區市場與當地供應鏈,協助臺商汲取國際資源,提升產業競爭力。



  •  RSS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Stumble
  •  Digg

國際3510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