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6

高雄晨光扶輪社 專題演講:認識失智症 主講人:高雄長庚醫院 神經科部 一般神經科 張雅婷醫師

高雄晨光扶輪社

專題演講:認識失智症

主講人:高雄長庚醫院 神經科部 一般神經科 張雅婷醫師         2023.12.20.      

 

據統計,台灣目前65歲以上長者有四佰多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約1/4,平均每1365歲以上老人就有1位失智症,隨著人口結構老化,失智人口也將逐年攀升。為照顧失智者,全球耗資數億美金研究開發製藥,2021年新藥因多人副作用導致無疾而終,今年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在確定一項驗證性試驗確認了臨床益處後,將治療成年阿茲海默氏症患者的Leqembi轉為傳統批准,此藥品的作用是減少大腦中形成的類澱粉蛋白的堆積,讓阿茲海默氏症患者首次看到一線希望。

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患者症狀多樣化且程度不同,醫生須以病人為中心來用藥和治療。

失智和老化有何不同?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的是老化;完全忘記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則是失智。老化是大腦的正常運作過程,而失智並非正常的老化。帕金森氏症不是失智症,它是運動障礙疾病,但此障礙持續久了會形成帕金森氏失智症。

ê失智症的十大警訊

1. 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

2.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3. 言語表達出現問題

4. 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

5.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6. 抽象思考出現困難 (思考僵硬,無法換位思考)

7. 東西擺放錯亂

8. 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此為失智症晚期行為)

9. 個性改變

10. 活動及開創力喪失

大腦很複雜,額葉尤其關鍵,它位於眼睛上面的額頭處,執行功能、抽象思考、專心..都與它有關,它佔大腦的比例最重,所需的腦血流量最多,所以血液循環差極可能影響額葉組織運作效率。運動、空間、感覺、計算各項功能分佈於大腦特定位置,患者因腦部受損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異常現象,當患者對空間的判斷變差,不只給予藥物治療,也要給予衛教指導。

記憶的儲存是神經元的傳遞,是一連串的傳導物質。記憶在何處?醫生為治療一位27歲嚴重癲癇患者,切除兩側大腦顳葉手術使他不再發生癲癇,但粗暴的醫療卻讓患者記憶喪失,終其一生無法記憶新的事物,無法將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他的記憶只停留在27歲那年,認不出鏡中的自己,也不認識每天見面的親友,只記得往事,不記得近期發生的事。(內側顳葉是學習新記憶的場所,是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重要的場所,主要負責陳述性記憶。ê檢查失智症可透過:抽血檢查、電腦斷層、磁振造影、核子醫學、正子攝影..等。)

失智症的原因有:血管性失智症(循環太差,白質病變過多所導致)、交通性腦水腫、感染(CJD, 梅毒, AIDS)、酒精性失智症、低甲狀腺、vitaminB12 缺、多發性硬化症;另有退化性疾病:阿茲海默氏症、額顳葉失智症、路易士體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

阿茲海默氏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主要以記憶功能為主,並無意識障礙。罹患的成因有:年齡(年紀越大機會越高)、唐氏症、女性、具家族史、具 APOE4基因(2-4)、教育程度低、頭部創傷(拳擊手)、家族性早發型失智症、血管性危險因子(應預防腦中風)。此症是因神經元周邊有很多類澱粉蛋白質的沉積,以往檢查這部份會做切片診斷,現今技術利用神經元結合劑溶入40分鐘後,經20分鐘照影觀察有無類澱粉蛋白質沉積。此檢查須自費,其不良反應不多,可能有紅疹、局部刺激疼痛。雖無藥可根除阿茲海默氏症,但透過藥物控制可以避免病情惡化,服藥五年相較於不服藥五年所演化的病症會健康許多。

失智症危險因子:年齡、基因、性別(女);教育程度低、離群索居、活動少,不運動

、缺乏營養;頭部創傷、壓力大,憂鬱症、氧化壓力、自由基、發炎反應、賀爾蒙失調;

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其他慢性疾病、不健康生活形態。健康的大腦需要健康的身體,我們無法改變基因,但可以避免外傷,保持心情愉快,治療憂鬱症。

失智症-症狀分期有三階段,依期程不同,家人可給予不同的照顧,初期-維持功能保持(可能症狀:抽象思考、語言障礙..);中期-強化家人互動(持續社交活動);末期-用心安寧照護(插管與孝的抉擇)

 

¢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

ê功能的保持:

1.提供熟悉而穩定的生活環境

2.把焦點放在能力與長處

3.引導及多參與生活事務

4.幫助及維持其尊嚴及價值感

ê溝通:

1.保持視線的接觸

2.鼓勵老人多用手勢表達

3.不要跟老人爭辯

4.說話速度要慢、句子要短,簡單

5.一次只講一件事

6.使用封閉式的問句(如:不問患者要吃什麼?而是問他要吃麵?或飯?)

 

認識失智症並提高警覺可減少罹患機會,但過度擔心失智反而會讓它成為健康的危險因子,應正確認識它,好好控制心血管疾病、預防中風;調適壓力並採低卡低脂飲食、多吃蔬果、少吃紅肉及精緻澱粉;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並多動腦、與人保持良好的社交關係,照顧失智者之前要先照顧好自己。




  •  RSS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Stumble
  •  Digg

國際3510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