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1

高雄晨光扶輪社 專題演講:漫談住宅建築文化 主講人:吳旭峰 老師

 

高雄晨光扶輪社
專題演講:漫談住宅建築文化
主講人:吳旭峰 老師              2021.11.17. 

 

十月份在高雄市鹽埕區城中城大樓的一場大火,不僅造成大樓內住戶多人死傷,即使逃出者也面臨被迫搬遷。潛在的社會問題被燒出檯面,許多都市弱勢民眾的生活困境與不堪的居住環境、管理問題也被逐一檢視討論。而隨著最近台積電即將進駐高雄設廠的消息公布,最先被刺激的卻是鄰近設廠預定區域的房價,不僅要讓我們反思我們所需要的是甚麼樣的住宅條件才是合宜的,究竟是由住宅供給的品質與數量來決定,還是只能由市場的價格來控制?

人類利用世代累積的智慧打造可利用的環境資源;而居住更是人類生存與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因此住宅可以說是反映人類與環境之間最直接的互動關係,擁有一個安居又適性的住宅,甚至可以說是許多人畢生終極追求的理想。由於時代及環境背景,加上建造技術、材料、規則、習慣等客觀條件以及能力、個性、生理需求..等因素,不同地方與世代的人會對住宅有不同的嚮望,因此住宅就成為闡釋建築文化的最佳對象,我們也可以透過對各種不同住宅建築型式的觀察,認識一個地方或一個時代的文化。例如我們台灣傳統的三合院式住宅和南島民族的杆欄式建築雖然在形式和材料上有很大的差異,但也都是能夠符合當時當地的人們生活型態的需求,而成為一種普遍的住宅形式;不同的環境還可以驅使人選擇隨遇而安,搭建樹屋為棲身之地,或以蒙古包逐水草而居,而現今社會也有人為抵制房價高漲或為滿足旅遊需求以露營車為家、四處漂泊。都成為一些另類的住宅形式。

回到我們探討的住宅建築文化,不妨可以從一些具有標誌性的住宅來看起,例如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的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名錄以及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大師的作品就可以提供我們用世界標準的高度,在浩瀚的建築世界認識特有的住宅建築文化。

é世界遺產~一項由聯合國支持、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為目的。

é普立茲克建築獎~如同科學界的諾貝爾獎,為建築界最高榮譽,一年一度由凱悅基金會頒發,以表彰在世建築師及其建築作品。)

故事的第一章~落水山莊(Falling Water)。一張印有流水住屋的月曆圖片觸動年幼時吳老師的心,在腦海中烙印下深刻的印象,並且在2011年終於有機會到美國親臨現場一償遊賞真跡的宿願。落水山莊是1934年由美國建築師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所設計,座落於賓州西南部鄉村、是融入自然環境且表現建築技術建造的住宅,被美國建築師學會譽為「美國建築史上最偉大之作」。包括落水山莊在內由萊特設計的建築,在2019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有一些住宅建築不僅單體建築很有特色,還能構成整個聚落環境的特殊景觀,而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的,如:中國的「福建圍樓」(也被稱作客家土樓,在2008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和廣東開平碉樓與村落(2007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都是因為極度防衛意識下發展而成的住宅和聚落形式;日本白川鄉與五箇山的合掌屋群(1995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構成具有獨特景觀的村落,而且因為需要常態地翻修屋頂茅草,得仰賴村民協力互助,而讓村人關係更加緊密。西班牙天才建築師高第,在巴塞隆納留下了許多讓人驚豔的作品,其中米拉之家(1984年包括米拉之家在內的幾個高第設計的建築列入世界遺產)就是富豪米拉為結婚而砸重金請高第設計的豪華住宅;位於荷蘭的里特維德-施羅德住宅(2000年列入世界遺產)則是受蒙德里安風格派繪畫的影響,由簡單的幾何形體穿插組構而來,而成為風格派建築的代表作。

法國建築大師柯比意,被視為現代主義最具代表性的大師級人物,對現代建築、城市規劃的想法影響甚大,在2016UNESCO世界遺產大會上,其設計的17座建築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其中他所設計的薩伏伊別墅,使用鋼筋混凝土建造,代表了現代建築理念的基礎,是國際主義建築中最著名的一件作品。而馬賽公寓則是戰後為解決居住問題而設計的集合住宅,它不僅提供了住宅空間,還融入許多豐富生活的公共設施,具體改變了住宅建築的複合機能。

領先馬賽公寓可以看到現代集合住宅的雛形,則要前推到由包浩斯的設計理念影響柏林現代住宅群落的誕生,這些地區約於19131934年間起建,呈現了當年柏林不同的都市分區結構。建築師以現代風格設計,強調解決合理的居住機能,當時他們引進的建築理念和新技術,決定了未來100年新興城市的模樣。UNESCO2008年將其中六處住宅社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普立茲克建築獎得獎人及其作品也會反映出全球對建築審美以及對環境關注的趨勢和方向—例如最新2021年獲得此項殊榮的是法國建築師雙人組Anne LacatonJean Philippe Vassal。這兩位建築師搭檔的作品包含私人和社會住宅、學校與文化建築,而最著名的案例就是透過整修而非拆除重建,讓一處巴黎北部一個六零年代的社會住宅公寓煥然重生,像這樣從居住空間對人們的影響來探究建築與環境間的關係,也反映出普立茲克建築獎「為人類社會做出持續貢獻」的宗旨。我們另外選出安藤忠雄(Tadao Ando)、札哈·穆罕默德·哈蒂女爵士,並引用他們設計的作品來勾勒今天談的主題。

安藤忠雄,是一位帶著傳奇色彩的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以著名的清水模構造與富饒禪意簡潔的風格舉世聞名,在1995年獲得普立茲克獎。他強調人、建築與環境共生,建築的存在是為了人與自然對話的媒介。他最早獲得注目的作品—住吉的長屋,是存在大阪的街區中,以清水模打造建築外觀,正立面完全沒有對外窗,住在其內的人彷彿自成一片天地,中間的區塊還有一個無遮蓋的天井,有趣的是這項成名之作卻讓屋主享有自然氣候的環境時,也必須忍受酷暑寒冬的嚴苛情況,甚至下雨天還得撐傘才能往來住家的前後空間。

札哈,2004年成為首位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女性建築師,不同於安藤簡潔的線和面造型為主,札哈則是更擅長利用具有流動感的曲線。她曾為一位俄羅斯富豪客戶的孤癖訴求打造完全看不到鄰居的樹屋型豪宅;也在紐約曼哈頓鄰接高線公園為城市菁英階層設計高檔品味的複式精品公寓。

在談住宅建築文化的最後,讓我們回到現實中,邁入高齡化之後要面對所衍生的諸多居住與建築環境課題。這些課題一方面檢視著政府的應對治理能力,其實也考驗我們的社會是如何因應去構築適合我們未來生活的全齡安養環境—不僅是從市場上的商品房或是倚靠公部門提供的公宅,都需要深入思索什麼是我們所需要的居住環境?僅是安身立命之地或是人際關係、社會脈絡的維繫? 唯有用心探究人的需求,設計宜居的建築環境(例如建構引入高齡照護概念的空間及設施、設備),才能共創友善的住宅及生活品質。



  •  RSS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Stumble
  •  Digg

國際3510地區